top of page
搜尋

做工的人也要文青風 理事長新創意意外爆紅

已更新:2021年5月13日



為理想勞動。


這款玻璃杯在我們的成長的記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量,在兒時鄉下的櫥櫃、小吃店、茶水攤都有它的身影。

這種大家俗稱“143玻璃杯”是有故事起源的,在1940年的戰爭年代,當時啤酒用的玻璃杯盡可能的縮小尺寸,製作出容量僅為143毫升的啤酒杯,以藉此調整酒的消耗量。當然這款容量的玻璃杯也不只有出現在啤酒品牌,一些台灣知名的軟性汽水、飲料也都將他們的商標印在上面,最為當時的推廣行銷。其實,一瓶啤酒恰可倒出六杯的小啤酒,象徵著刻苦的台灣人民在艱難的環境中,也不忘分享的溫厚個性,充分反映出台灣美麗的民情與文化。


設計日常小物的設計最困難,尤其是要搭配「工會」這個生硬的品牌。但是在我眼中,一向給人粗曠豪邁做工的人,就是我心目中最強健的品牌個性,而爽朗的藍領朋友們的「工地行話」更是傳播這次品牌再造的核心價值。


這款設計特別與曾榮獲總統創新獎的「春池玻璃」合作,讓雙品牌一同跨界演出,展現循環經濟的價值。整體杯身文字設計以建築工地常用語,如同從日語演變為臺語的西阿給/「しあげ」(意指泥作粉刷的最後一道工序 )丶哈利/「はり」(意指:建築結構中的水平橫樑),這都是我們在建築工地裡朗朗上口的普遍專業術語,再加上這款有記憶度的143玻璃杯後,搖身一變成為次文化的創意品牌,開啟了工會轉型的第一槍,首次發表也吸引Cosmopolitan國際中文版的報導。



我能吸引 Cosmopolitan 國際中文版報導 我就有信心讓「工會轉型」 繼續發光



創新與轉型都是要很長的時間醞釀,這次的創舉謝謝各界朋友的支持,未來將繼續讓建材產業相關的術語與文化,以多元形式推廣給更多民眾,繼續強化工會品牌價值及創意,打造工會成為一個藍領潮牌。





新聞完整報導連結:


三立新聞


聯合新聞網


經濟日報


中華日報

台灣時報


Line Today


翻報


工商時報


柯夢波丹國際中文版








57 次查看0 則留言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